分类 创业 下的文章

本文节选自本人的周报总结部分。

我们上周被Facebook灰度到了AAA(即Facebook-Automated-App-Ads),有几个思考和团队小伙伴聊了聊,结果发现大家好像都能懂,但是自己说出来却又是另一层意思。所以,怀疑自己口述可能没有结构,索性在周报中整理一番。很简单的几句话:

  1. AAA将投放市场的竞争基本拉回到同一起跑线——大家都去熟悉一个和之前不太一样的投放系统;
  2. 于我们而言,逼着上梁山,走出当前投放FB的舒适区,继续进入另一陌生区域探索,是好事,且这一次要抓住;
  3. Facebook AAA对标Google UAC,同时也释放出一个趋势信号,未来的广告投放将淡化人的操作,以程序化、AI算法去释放人力,提高投放这个动作的效率;
  4. 人力被释放出来了,优化师干嘛?优化师的要求更高了,不再是媒体平台的熟练工,而是产品市场的洞察者、增长策略的践行者、创意源泉的主导者;
  5. 所以未来会有两个趋势:

    • 产品从业者者突破行业角色的天花板,靠进入投放跨界破局;
    • 投放优化师为了成就优秀跟上时代,将踏入产品的领地,学会观察用户、思考逻辑、洞察人性和机会;
    • 二者合二为一,即增长(Growth);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一、出海企业的焦虑

最近这段时间确实也感到困惑和焦虑,因为我们做2C的工具和游戏,比较受限最近大环境的影响,倍感压力。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零碎的思考想和大家分享、探讨。

很多人知道海豚浏览器,其实除了浏览器我们也做了很多其他的不错的产品。主要集中在2C的工具和小游戏。我本人也操盘过几个下载量过亿的产品,现在在海豚负责用户增长团队,主要驱动产品的流量变现。

首先我们一起回溯下最近的信息。

第一个是印度FDI更新。原来周边领国是可以去印度投资的,但现在必须经过印度政府的审批。接着就是印度封杀了59款中国APP。随之而来特朗普政府针对TikTok、WeChat的行政令。

在这个背景下,我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最近也和很多朋友都有聊过,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和大家分享。

TikTok的事一出来后,各类出海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反应。我们知道,TikTok是2017年开始在海外发展,2018~2019年增长非常快,特别在2019年,许多做电商的朋友就开始建议我关注这个平台。为什么说它是个平台而不是工具呢?因为它起量很快。当时很多人判断,它未来很可能是一个新的流量平台

有了大量流量后就有了生态。有做内容的,有基于内容和粉丝带货的,还有做数据平台的。今天TikTok的事一出后,做内容的反应是:还要不要做?

做数据平台的反应是:能不能回本?因为数据平台在起步阶段是一个纯投入的事,现在停了很可能回不了本。

还有做培训的很有意思,他们直到今天还在鼓动大家,这是个新的流量平台,有红利,赶紧做内容,我教你们怎么做,赶紧报名

而对做电商的来说就是:可惜了。本来刚看到一个除了谷歌和Facebook以外还有一个不错的2C流量平台,还是中国人做的,没想到很可能就黄了,很可惜。

这是TikTok生态内各个玩家的反应。而在美国“敌对势力”则也有两种不同的反应。一种是以Facebook为首:希望它被完全封禁。另一种是以为特朗普政府为代表的政治势力:逢中必反

回到国内的互联网,同样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。有国内业务的互联网公司会觉得影响不大,反正国内还在挣钱,我就吃瓜、观望。对于没有国内业务的,像我们:慌得一批。真的很慌。

经历这一系列事情和各方的态度变化后,我们能看到这样几个事实: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2019渐入尾声,回望这一年,看到的有到处在裁员,倒闭,公司上市像逃难登船般赶着最后一波求生机会,处处喊“南”。也有某网红们带货GMV过千亿的神话,和诸如某朋友投放实验三月后月入80万净收不为人知的秘密。而对于增长研究院是从0到1的成长年。一年之间部门从工具业务切入研究流量增长与变现策略与案例,到实验电商投放后再辐射到超休闲游戏的选品与投放增长,横向驱动公司主营业务增长与决策,成为公司战略决策的推动引擎。

部门成立

「你好,这是一个新筹建的部门,这可能是武汉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个叫用户增长的职位…」当mingjing将用户增长JD对外正式发出后意味着部门正式成立了。面试的候选人很多,但能符合要求的却很少。遇到了两个特别的孩子。

面试

xiaoya yu面试表现非常一般,虽有两年经验,但很遗憾没有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,技能点的漏洞也多,整体聊下来就是除了空有兴趣,唯一的亮点就是想说服我录用的坚定与执着。「录用我您一定不会亏」这是xiaoya面试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。仿佛过去两年内心憋着一口气,希望找到归属有机会证明自己。这姑娘有做成事的狠心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下午和Yan Yu聊天,share给我了一份他分享在「一起亮」社群的slides,主题是「创业思考」。Yan Yu何许人也?前海豚VP,也是我的前老板,相对短暂的汇报给他一年多。后面他出去创业做了微友助手知你客服两款SaaS产品,以及若干小程序矩阵,比如包名程序和抽奖,量级都非常可观。从海豚认识到现在由于气质比较投缘,价值观趋同,一直保持高频互动和聚会交流,在创业方向和方法论上给我很多启发甚至资源上的帮助,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我心怀感恩。下面是他是slides内容,句句金句,得到了他的许可后我share出来。

把握大势

  •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
  • 不做任何逆趋势的事情
  • “赶早”是一个大优势(红利和马太效应)

市场切入点

  • 方向:垂直领域、边缘切入、脏活累活
  • 商业:总体量大、离交易近(容易赚钱)
  • 优势:先将最擅长的事情发挥到极致,再补短板
  • 目标:做到第一或者头部(势能高、好辐射)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由于业务需要,我又重回到业务负责人的角色,用一年来打造增长团队的方法论去驱动业务团队。依然还是以前干了三年的业务负责人角色,但是这次感觉不一样了,似乎更多了一份笃定。

  1. 所有人对收入负责就是没有人真正负责。接触wallpaper项目以来最大的感触就是,不论投放、产品、开发(也许还有测试),大家都看最终的总收入,但是各自所辖的职责,以及职责对应的分解目标是缺失的。收入涨了大家都happy,收入跌了大家都沮丧,涨了每个人都觉得是我的功劳,跌了都是别人的问题(或者是目标设定问题——它就应该是这样的),涨跌靠天收,反正每个人都在做事,大家都很忙了;
  2. 集体共识和个人目标不能混为一谈。集体共识体现团队意志,共同的愿景与期望。个人目标则用来度量时间范围内的个人期望。之前的问题在于个人目标的缺失导致目标达成的策略混乱,业务思考不够专注,逻辑思考不够底层。周一通过协助拆解,将目标拆解到个人,以及主因问题的分析——「用户价值下的质量理解偏差」,大概率的保证了集体共识与个人目标的下达;
  3. 专注到一件事情上,不遗余力的将价值最大化又是再一次的「优先级认知」——集中兵力做最重要的事。将晓雅放到wallpaper专项中承担一定的目标任务,沟通顺利,理解一致,坐等结果复盘;
  4. 经验不等于能力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临近年底心里一直在捉摸着总结2017年的milestone,2017过去有几天了才真正上来更新,这是拖延症。

这一年有几个特别有意义的milestone。

(一)从业务大增长到团队独立

自去年我师父CD离职创业,我开始正式带领我本人创立的MoboApps团队独立跑。在这个过程中,有人信,有人不信。信的人留下来,成了中坚力量,不信的人则会慢慢离开。花了大概半年的时间,用户规模翻了20倍,现在还保持着月度10%~20%的增长率。团队管理上,我俨然成了团队的灵魂,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精神领袖。想通了很多问题,产品的道,用户增长的道,也研究出了一些可以用来复制的术。MoboApps成了整个百纳唯一保持增长势头的业务,也因此得到了TF的认可和信任。于是就有了业务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。当然,我也累了,这个是后话。

(二)成为混沌大学学员

上半年因为李善友教授的第一性原理公开课,醍醐灌顶,正式成为混沌大学的付费学员。坚持了每周六早上的在线学习,其中有两次是一边开车一边听。参加了一场王强老师的线下大课“模式创新:商业本质的嬗变”。和小仙等小伙伴一起帮助混沌成立了新的武汉混沌分社,通过讲师选拔组建了混沌武汉讲师小组。除了得到App,混沌成为我认知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晚上一位团队小伙伴找到我谈加薪,聊了很久(当然不是讨价还价),有一些感受,想写写。于是这个标题就从脑中冒出来:当员工找你谈加薪时,该怎么办?

一、员工找你谈加薪,好不好?

当然好。员工愿意主动找老板表露出自己的诉求,不遮遮掩掩,这是好事。毕竟这年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尤其上下级之间,愿意讲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人不多了。另外,从结果导向来看,只要能搞定事情,只要花合适的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。

所以,作为老板当员工找你谈加薪,请一定重视并且尊重,不要回避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